2019 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
活動時間 2019/11/15~2020/03/31
活動地點就在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,外觀造型挺特殊的旅遊服務園區是建築設計師黃聲遠的傑作
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建築本體其實不大,但進入室內卻讓人很容易便失去方向
走道上方擺放著裝飾用的座位區
室內空間都不是方正型,而是圓弧狀
地板上鋪了一大片的黑沙不知展示為何
在室內迷失方向亂竄了一會終於找到了我第一個目標...洗手間,一旁有飲水機和圾垃桶(沒拍到)
紓解後我被一陣陣麵包的香氣吸引到這間餐廳
營業時間 09:00 - 17:00
平日人不多,但櫃內及架上餐點似乎也售罄了
感覺很舒服的環境
餐廳外有十多部腳踏車供租借
活動期間費用大優待唷 2019/11/16 - 2020/12/15
接下來要看看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有哪些內容吧
根據導覽圖上可知共有12大地景裝置藝術
1.坡白留青 2.加留沙浪 3.匯聚 4.浮留之音 5.懸浮之丘 6.洞天
7.煙花 8.風魚 9.鯨與鹿 10.臥魚 11.翱翔 12.鰻遊
每個裝置藝術前都會有解說牌,上頭會有作品名稱,作者,作品材料及簡介,還有中英對照唷
以下裝置藝術相關說明擷取自官網 https://zhuangwei-land-art.bluedragonart.com.tw
加留沙浪,作者;李蕢至,材料:漂流木
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位於舊屬宜蘭加留沙埔區域(噶瑪蘭族保留地) 南端,
是個沙丘如浪的地方,作品結合此地特有的沙丘地景,
使用當地的漂流木創造一個流線型的自然雕塑,命名為「加留沙浪」。
且因蘭陽平原的沙質土壤有益於哈密瓜的生長,有著「哈密瓜故鄉」之盛名。
因此,我將漂流木相互編織,讓陽光照射作品所映射出的影紋呼應著哈密瓜的網紋,
在此沙丘上創造出一個具內外穿透空間的自然光影雕塑。它同時也是一個棲地空間,
邀請人們進入這沙浪裡頭,看著光影隨著時間漂移,感受自然之間的靜謐與無限。
坡白留青,作者:游文富,材料:染白之竹籤10萬根 (塗料為水性安全標章之環保塗料)
以10萬根染白之竹籤將沙丘裝置如下雪後之擬境,以數大便是美的景觀裝置,創造出與基地適性融合的地景藝術設置,
隨著自然季節變換與時間的演繹,作品場域也隨之長滿青草,如白雪中冒出的翠綠,
恰因作品的存在也彰顯出大地回春的美妙,給民眾全新的視野震撼。
作品之間留有通道,可讓觀展民眾順著小徑走進作品之間,
在上萬根竹籤及現地的樹間慢行,更能近距離的感受作品所帶來如詩如畫般的幽美意境。
匯聚,作者:陳勇昌,材料:鋼筋、竹
發源自雪山山脈的蘭陽溪,豐沛的水量、挾帶大量土石,孕育了蘭陽平原,奔湧至太平洋,
遇強勁的東北季風,回吹的土沙形成了帶狀的沙丘。壯圍的居民以竹編柵,阻擋河口漫天風沙。
這件作品以竹編之3道弧線,象徵攔河口戶聯合蘭陽溪與冬山河,
隱喻數百年來移住此地的噶瑪蘭族人、漢人與大陳島居民的族群遞嬗歷史。
浮留之音,作者:楊士霆,潘勁瑞,材料:竹、鐵、木、布纖維
在這,由竹子交織而成的曲線造型場域,能讓人們穿梭其中,相遇與對話。
作品的外觀以種子為仿生概念,衍生出長約500、寬400、高300公分的巨型種子。
輪廓以竹子打造流動感,搭配具有彈性的纖維布而成,在風的吹拂下能夠產生擴張與緊縮,有如生命種子伴隨呼吸跳動。
空間裡我們裝置老窗框;窗是一個內外流通的管道,透過視窗我們能夠觀照內在及外界,通過冥想將一切靜止在此刻。
匯聚 與 浮留之音
懸浮之丘,作者:許偉倫,材料:鋼構、布料
作品運用壯圍沙丘地質,在自然環境中架構懸浮的異質場域,
石塊像似一座丘島卡在沙丘上,微風徐徐吹來彷彿石片輕飄微動了起來。
考究在地民間生活意象,將曬棉被披掛的狀態延伸出為建構裝置的型態。
洞天,作者:陳祐羚、陳玉茹,材料:回收漁網、竹材、鋼材、回收布
昔日撒網捕魚,網住的是一家人的溫飽,也是生存的希望。
漁網拋入海裡,為討海人網入一個個願望。今日在沙丘上,將漁網撒向天空,網入一片片的風景。
看雲朵飄動、鳥兒掠過,讓思緒隨風自在穿梭,自成一番天地。
這一片有點像是漂流木打造的星光大道
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占地挺廣的,目前看起來設施並不多
藉由這裝置地景藝術節能吸引遊客一訪
在2020/02/10前,每周三,五,六,日 還有小農市集的活動
有興趣的朋友趕緊安排時間來走走吧
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一旁便是公車站,交通方便,免費停車場大約能停70部車左右
公車資訊如下:
壯圍沙丘旅遊服務園區:宜蘭縣壯圍鄉壯濱路二段196巷18號,03-938 2420
2019 壯圍沙丘地景藝術節 2019/11/15~2020/03/31
活動連結 https://zhuangwei-land-art.bluedragonart.com.tw/
地圖參考